關於我們

發一慈法廣濟道場之介紹

  • 承恩大仙德範

  • 前人姓張,諱瑞青,山東省文登縣人,生於民國前十九年(一八九三)農曆正月十八日。父親以農為業,幼年鄉居生活,使前人養成勤勞儉樸、刻苦耐勞之習性。且因天資聰穎,奮勵向學,因而飽讀五經四書,也接觸佛學,頗有佛緣。
  • 前人曾任南滿鐵路局警務段段長(北平至張家口),當共黨佔據東北,便辭掉職務,與妻兒回到東北老家臨城。後來共軍毀鐵路,因而被困,便讓兩個子女在當地就學。民國三十四年,蒙受錢德山前人慈悲接引,求得天道。此後便常去佛堂,鑽研佛經及仙佛聖訓。每每印證經義,體悟人生,發現人世間是一種苦業,如愛恨苦、離別苦,生老病死更苦,沒有人能了脫這一切煩惱。而所有外在的追求都是虛妄的,人陷溺在這虛妄的色相中,終日計較怨恨貪嗔,實在可憐。於是對天道更加追求仰慕,並立下宏誓大愿:重聖輕凡,開荒下種,捨身辦道,普渡眾生。冀望自己能超脫塵俗,造福眾生。
  • 當時點傳師很少講道,只教前人澄心靜坐。因引師成全(趙明齊乃是富豪,非葷食不食,求道後發現葷食是臭的,從此吃素)前人對道有更深層的認識,也立下清口愿。然而在國共內戰期間,國軍進入山東臨城清剿,也占據了佛堂及點傳師的家。一段時日後,便渡連長求道,並天天講道理給連長聽。後來積蓄用盡,生活陷入困境,夫人又生重病,需要照料,因此,不能到佛堂。點傳師詢問原因,才知道生活困苦,便教算卦。於是在市集擺了攤位,生活雖一樣清苦,但此時一家四口也比較溫飽。後來因為房東的第五個女婿當監察長,要到台灣,前人便跟隨來台。
  • 民國三十六年,前人攜一子一女來台,居住在台南。當時家中有一位傭人,每天炒完葷菜後,隨即炒素菜給前人吃,他老心中苦惱不已。三十七年時,有一天出外走走,遇見一位老人家,穿著打扮像大陸人,乃上前詢問,此人便是劉全祥前人,兩人相談甚為投機,於是想渡前人求道。前人告知已求過道,劉前人便請去佛堂接續佛緣,從此以後便天天到佛堂。有一天將家中吃素不便的苦衷告訴劉前人,並詢問是否能到佛堂居住?經過劉前人首肯之後,就住進了佛堂。
  • 前人以前是官宦人家,被人侍候慣了,生活上並未能親自動手,都是劉前人為他打理。佛堂之中也住了兩位乾道三才,有一天練壇,仙佛借竅說:「瑞青賢弟聽清楚,趕快把官架子打倒。」此後前人便學習做飯、掃地。又有一天,仙佛再臨壇慈悲:「瑞青賢弟聽分明,不要在家把飯做,趕快出去把人渡。」從此以後,劉前人每天講課給前人聽。聽到三更半夜睏了,便擰大腿振奮精神,不敢懈怠。一段時間之後,便每天跑到開元路,渡化不少有緣人,台南的道務,因此慢慢地開展出來。
  • 民國三十八年台南受到官考,就前往台中避一避。前人已領命,但因其兒子在屏東縣政府工作,於是前往屏東開荒,暫住縣政府宿舍。初來之時,人地生疏,語言不通,又考驗不斷,艱苦備嚐,外出渡人之時,非常苦惱。幸好前人毅力堅定,從不退志。後來認識一位涂姓里長,渡他求道後,里長不會渡人,便請前人到他的家鄉歸來。結果媽祖託夢顯化,使得歸來的道務推展開來,其後渡了許鳳臣、陳海亭、文大卿、魏綏群、萬梅華、彭義垣、榮在萬、雷蓮珍等八位。
  • 為了成全道親,代天宣化,幾乎走遍寶島南端各角落,也因而渡人甚多,道務日益宏展。後來陳海亭等八位都升任點傳師,並建立屏東第一座公共佛堂–普德壇。 前人有空時,就勤學道理,看書,看訓,並時時鼓勵後學。經常說:「有錢難買誠心修,有錢難買回頭看,所以要把握良機修辦。」前人的佛規嚴謹,常告誡後學:「要尊師重道、承上啟下。」「人一生要做對的事情,也要把事情做對。」因為有天恩師德的庇護及老前人、前人的大德敦化,使後學們能在修辦路上,亦步亦趨、逐漸成長茁壯。
  • 民國六十年農曆六月二十六日前人奉詔歸天,世壽七十九歲,蒙 皇 敕封為「承恩大仙」。
  • 節錄自【一貫薪傳.天元佛院】